三位亲人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年后,他执笔撰写《英雄儿女》的故事……
编者按
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,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6集电视纪录片《英雄儿女》,10月21日至23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。该片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,再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历史图景,凸显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。
我校文法学院教师石景光,作为纪录片第二集《极限战争》的撰稿人,参与了该片的制作。近期,学校官微专访石景光老师,听他讲述纪录片镜头背后的故事。
“谨以此片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”
三秒的静默中,暗红色的屏幕背景上缓缓投出这两行字。紧接着,阵阵枪炮声响起,黑白画质的历史镜头里出现了70年前那场战争的画面……
尽管石景光是这部纪录片《英雄儿女》的撰稿人之一,并参与了该片的制作,但当他真正看到成片的时候,心里还是充满了感慨,不时被一些画面打动。
“这是一次‘多兵种’的合作,片子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,我作为团队的一员,较圆满地完成了 ‘螺丝钉’的任务。能为公众了解历史做出一丁点的贡献,我备感荣幸和欣慰。”
“司务长伯父怎么不会做饭?”
石景光是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的教师,从教三十多年来,先后开设过《经济法》《公司法》《国际商法》等多门法学类课程。有人曾问他:“你的专业与历史无关,怎么研究起了抗美援朝呢?”
“我的家族与抗美援朝有着直接的关联:我的二爷石建业、伯父石修博和姑父王福春都参加了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。幸运的是,他们都活了下来,成为我心目中的英雄。”
十一岁之前,他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,两位老人曾在京西抗日根据地做地下工作,后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从事筹粮支前、剿匪、人事、水利等工作。受爷爷的影响,他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,其中就包括关于抗美援朝题材的连环画。
出生在革命家庭,石老师从小就受到了长辈们英雄事迹的耳濡目染。从刚刚记事开始,他就记住了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这八个字。
说到这里,石老师笑着陷入了回忆。有一次,他发现伯父石修博直到晚年还不会做饭,但他当年却是志愿军某连的司务长,“我当时非常好奇,就问他:‘不会做饭您怎么当的司务长?’伯父告诉我,连队里的炊事兵是做饭的,我的任务主要是去找粮食。”
在那样一个时常是冰天雪地的战争环境中,寻找和运送粮食是何其艰难的事。听到这里,他对伯父肃然起敬。这一段小小的故事,也让他开始有了研究抗美援朝历史的想法。
关于伯父如何去找粮食的情况,石老师由于当时年幼,没有问到具体的细节。不过,这次在采访志愿军老兵杨雨滋时,他更加细致地了解了志愿军筹粮艰难的情况。
今年已经89岁的杨老,曾是志愿军63军189师后勤部装备助理员,他说:“吃得很差,吃炒面,我记得铁原阻击战下来了,我们在那歇着,刚吃了饭,蔡长元(师长)问我吃饭了没有,我们说吃了,吃的马粮。马粮是什么?就是高粱米,没有什么吃的,我们就把喂牲口的马粮拿点煮一煮吃。”
二十多年前,石老师在讲授《国际法》时,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切入就是从新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开始的。后来,逐渐延展到了志愿军的战略战术,特别是对于抗美援朝前期战事的研究。
他说:“我的兴趣极大,但毕竟搞历史只是我的爱好,谈不上有系统的研究,就是好奇,感兴趣。在学习过程中,逐渐沉醉于对战局影响因素的思考。”
十易其稿,每次动笔都情不自禁地落泪
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也是他思想认识提升的过程,受伯父等前辈事迹的影响,他对志愿军将士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方面的事迹格外关注,而每每读到这些故事,他总会思潮涌动、哽咽泪目。
图为纪录片《英雄儿女》第二集《极限战争》片尾截图
在担任《英雄儿女》第二集《极限战争》撰稿之前,他也参与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文献纪录片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第四集《起宏图》的脚本撰写工作。
图为纪录片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第四集《起宏图》片尾截图
可石老师还是谦虚地说:“可能是上次交卷及格,所以今年再次受邀为《英雄儿女》第二集撰稿。从7月到10月中旬,在央视领导、导演、策划、采访、资料等各路专家的共同努力下,该片终于顺利播出。”
图为石老师和纪录片《英雄儿女》导演闫东
为了能真实展现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风采,他在为《极限战争》撰稿时,曾多次跟随节目组前往老战士的家里做访谈。脚本也是先后十易其稿,甚至每次动笔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。
7月25日,他们来到志愿军38军女战士杨森的家中。他问杨老:“当时飞在朝鲜天空的美国飞机厉害吗?”
“很厉害,真的很厉害。飞机那是相当的强大,它的子弹打下来碰到东西是会爆炸的。那时候我们在一线抢救伤员,哭都没眼泪,战士们都了不起。不说了,说了我想哭,真的不容易,不说这个。” 这位87岁的老兵这样回答。
图为节目组采访老战士杨森
石老师说:“采访到此曾一度中断,在场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沉默和啜泣中。我们能从这些老兵身上真切地感受到志愿军的英雄气概。”
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,他清晰地记得89岁老兵赵汝平,在谈起对那场战争的感受和印象时说的那段话:“我们的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,那真是不怕牺牲的精神,把敌人的气势一下子给压住了!所以尽管说,敌人他的钢铁硬武器硬,但是没有我们的人硬。”
石老师沉默片刻后,擦了擦眼角渗出的泪水,缓缓地说到:“由于时长有限,许多感人的故事都不得不割舍掉。但这些访谈从细节方面丰富了我对抗美援朝的认知,同时也让我对真正的爱国主义有了新的感悟:爱国是无条件的义无反顾。志愿军的爱国杀敌是大无畏所蕴含的大无私。”
“多 ‘吃杂粮’,才能‘营养’丰富”
在这次同类题材的多部纪录片播出后,《英雄儿女》的收视率名列第一。而第二集《极限战争》又在该片六集中名列榜首。志愿军老兵李士瑜悲壮地说出的那句“勇士与阵地同在,英雄同日月同辉”,也很快在网络上刷屏。
图为节目组采访老兵李士瑜
石老师认为,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之一,就在于资料的发掘和利用,像毛岸英为周总理做翻译、彭德怀的讲话等,都为片子增加了厚重感和新鲜感。
“从我参与央视纪录片的创作体验来看,能够交出合格的答卷,有赖于我素来‘吃杂粮’的积累。”在他看来,法学助人思维严密,史学助人眼心开阔,音乐助人行文扬抑。“多‘吃杂粮’,才能‘营养’丰富。”
正如他所说的那样,除了常规的法学类课程教学研究之外,他还热爱研习历史和演奏古典吉他。这些爱好,日积月累地陶冶着他的心志和情怀,让他扩张了体悟生活和察解问题的角度。
小时候,他住在县城一中附近,他和小伙伴们特别喜欢到学校去“看热闹”,他发现那里的老师们都是多才多艺的。“唱样板戏、拉手风琴、滑冰、翻单杠等等,都能来一套。这很让我羡慕,觉得老师们很神奇。”这也成了他喜欢文体和立志成为教师的最早启蒙。
近些年,石景光老师还为本科生开设了《欧洲音乐与古典吉他》这门通识课,选课的学生中文理科的都有,这一点他十分欣慰。他经常鼓励学生说:“你们看,爱因斯坦是巴赫音乐的‘粉丝’,华罗庚的旧体诗也很出色。”
课堂中,他特别喜欢那些会漫无边际地去提问的学生,也常常“从弟子们的身上得到了许多收益”。一次,在《公司法》的授课中,他在介绍公司与合伙企业的比较时,把桃园结义的“刘关张”比喻为合伙,把水泊梁山比喻为公司。
这时,有学生提问:“能否把大观园也看成一家公司呢?”石老师当场就表扬了这位学生,并把公司治理与大观园里凤姐等人如何当家的情节联系起来“讲故事”。
而下次上课时,看到有的学生手里果然拿着《红楼梦》,甚至有人叫嚷说昌平图书馆的《红楼梦》都被同学给借光了。石老师还清晰地记得,提问的这位同学叫左景垠。
“教真理书,育智慧人”是石老师总结出的教育理念。为此,他常要求学生在学习上不能太急功近利,也不要囿于所谓的“专业课”而忽略了“吃杂粮”。
石老师曾荣获过“优秀青年主讲教师”称号,也曾两次登上最受学生欢迎的“十佳教师”的领奖台。他高兴地说:“自己的劳动得到了组织和学生们的肯定,这对我既是至高的荣誉,也是继续进步的动力,值得我珍视和自豪。也感谢北化对我的培养和支持,让我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”
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:“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,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。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、历久弥新,必须永续传承、世代发扬。”
纪录片《英雄儿女》为学习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提供了生动的资料。学校党委将以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契机,深入开展系列学习活动,教育引导全校师生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永远奋斗,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懈奋斗!
图片|刘一君 受访者提供
文字|刘一君
责编|刘彦呈
美编|张沐祺